第492章 博弈(下)(1 / 2)

龙争大唐 凤鸣岐山 2657 字 16天前

第492章博弈(下)

李贞不急,那是因为有着充足的底气在,这底气便是皇权——尽管李贞眼下只是储君,皇权尚未到手,然则所差的不过是时间罢了,只要李贞不犯下天大的错误,便无人能从李贞手中将皇权夺了去,很显然,以李贞素日之谨慎,这等事情发生的机率约等于零,故此,李贞等得起,哪怕面对着算得上一代贤相的长孙无忌,李贞依旧稳坐钓鱼台,从容不迫得很。

长孙无忌是个干才,绝对够资格在任何朝代当一名合格的宰相,更为难得的是长孙无忌还是名法学家,对法理的研究绝对算得上宗师级的人物,可以说是贤明帝王不可或缺的辅佐之干城,然则,正因为此,若是其不能为帝王所用,而又身处朝中的话,那就绝对是个心腹大患,哪怕再愚笨的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此事的发生,这一点不单李贞清楚,便是长孙无忌自己心中也有数,再者,李贞手下人才济济,并不缺宰相之才,故此,李贞可以不急,而长孙无忌却不能不急。

长孙无忌虽急,但他却绝不会表现出急的样子,只因为他更清楚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同样的货物,若是急着卖,那价格绝对达不到预期的价位,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时候方是利益最大化的绝佳手段,是故,长孙无忌尽自心急如焚,却依旧沉得住气,默默地躺在榻上,静静地看着李贞,脸上却是一副懵懂的表情。

得,这回好了,一老一少斗起了心眼,都玩起了深沉来了,谁都不肯先开口,以免弱了自己的气势,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屋子里的气氛便诡异万分了起来,到了末了,底气不足的长孙无忌率先沉不住气了,虽尚未开口,可鼻息却是重了许多,额头上的汗水也身不由己地沁了出来,胖脸上的笑容也已是僵住了,简直比哭还难看上几分。

“殿下心怀苍生,老朽叹服矣。”心境已乱的长孙无忌无法再保持沉默了,长叹了口气,有些个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话里认输的意味已是表露无遗。

虽说压服长孙无忌并非李贞来此的主要目的,可一见长孙无忌服了软,李贞心头还是颇有几分爽快之意的,只不过李贞城府深,并未带到脸上来,只是淡然地答了一句道:“司徒大人过誉了,此孤之本分尔,实无可夸耀之处。”

“本分?是啊,本分,若是人人都能守着本分,这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罢。”长孙无忌脸上掠过一丝疲惫之神色,颇似喃喃自语状地念叨着。

“司徒大人斯言甚是,孤亦深有同感矣,然则人心易变,每有人心不足蛇吞象者在,方有律法之必要,司徒大人乃我朝《唐律》第一人,孤深自敬服,尚望司徒大人能在律法上为孤多多解惑,诚以德育天下,以法规之,何愁天下不治耶?”李贞大有深意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笑着接口说道。

李贞此言初听起来无甚大不了的,可内里的意味却是深邃得很,以长孙无忌之智商却是一听便知了的——李贞这是在许诺,暗示将来他李贞上了位,一样会重用长孙无忌,尤其是在律法的制定与执行方面,但未必会保有长孙无忌眼下这般赫赫之权势,毫无疑问,李贞是伸出了和解的橄榄枝,尽管这根橄榄枝比起长孙无忌目前所拥有的要小上了一大截,可毕竟还是根分量不轻的橄榄枝,至于长孙无忌接是不接,李贞也摆出了自己不太在乎的意味在内。

李贞可不是软弱无能的李治,那可是尸山血海里滚打出来的硬手,玩起阴谋诡计来同样是一把好手,满大唐中也找不出几个似李贞这般手腕高明的人物来,这一点长孙无忌自是清楚得很,这么些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浪之后,长孙无忌同样也看得极为透彻——若想让李贞满意,那就必须能对其有所帮助,否则的话,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不是被李贞所灭,那就是愤然而起,将李贞给灭了——长孙无忌不是不想灭了李贞,也不是没暗中试过,只不过李贞又岂是那么容易被灭的,早些年李贞翅膀未硬之际,长孙无忌若是能狠下一条心,或许还有一、两分的把握,而今李贞贵为储君不说,手下文武兼备,又有着军方的强大支持,别说他长孙无忌了,便是李世民要想出手对付李贞,都不见得能成事儿,到了如今这般田地,却也由不得长孙无忌不低头的了。

“若能天下大治,老朽何惜此身乎?”长孙无忌借着李贞的话头,算是表明了顺服的态度。

“司徒大人为我大唐尽心尽责,劳心劳力,父皇每每提及,皆感慨万分,孤深以为然也。”李贞听长孙无忌表露出了顺服的意思,却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而是感慨地说了一句之后,立马将话题转到了此行的正题之上:“自贞观以来,有赖父皇英明,朝臣尽责,我朝鼎盛,四夷咸服,百姓安居乐业,可喜之像也,然,却非万事顺遂,如今更有一隐患在,以司徒大人之智,当知今之关中、巴蜀人口激增之下,授田已告馨,实非朝廷不愿授,而是无田可授矣,再加上不良之辈暗中兼并良田,更有豪门私瞒荫户以偷逃年税,若不更易之,大乱即在眼前矣,岂不闻北魏因无田可授而亡国乎?”

长孙无忌熟读史书,自是清楚北魏之兴起乃是均田制之实施,鼓励农耕,使游牧民族得以汉化所致,只不过长孙无忌却不认为北魏的衰亡与均田制的败坏有关,在他看来,北魏之所以会灭亡,乃是因贪官污吏横行所导致的律法败坏,民不聊生所致,此时见李贞将北魏的例子举了出来,心中并不以为然,这便沉吟了一下道:“殿下所言虽是有理,不过在老朽看来,吏治败坏似乎方是北魏变乱之根由罢?”

见长孙无忌出言反驳自己的见解,李贞不但不生气,反倒笑了起来道:“司徒大人所言吏治败坏乃是亡国之道固无不妥之处,然则,天下之兴亡者,却皆因土地而起,古今一也,试以北魏为剖析,或能明了一、二:北魏立于战乱之中,经两晋五胡之乱后,民间人口凋敝,北魏初立之际,举国仅八百余万众耳,可谓地广而人稀,是时,非患地之不足,而患地之无人可耕,是故,均田制一出,民各有其土,自是人人勤奋,万众一心之下,国势日渐强盛,与我朝初立之际何其像也,然地之有限,而人口激增却难控制,待得宣武帝即位之际,仅三十年矣,举国人口已达两千万众矣,授田遂告不敷,均田制难以为继,又因各豪门上下其手,导致良田兼并日趋严峻,民众纷纷破产,不得不羹田以投靠豪门,由是,豪门因手中握有权柄,不纳或是少纳国税,从而导致国家税入日趋减少,而国库之不足,朝廷势必无以为继,不得不重税以盘剥百姓,此举进一步导致百姓凋敝,不得不投靠豪门以自保,恶性循环反复之下,民怨日众,而吏治必随世风之日下,久而久之,变乱必起,然,北魏初立之际,魏文帝不贤明乎?其朝臣不廉洁乎?因何终稳而始乱也?其根子何在?依孤看来,实非**而是体制之缺陷所致罢,今我朝若是不能防微杜渐,于北魏又有何不同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