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节(2 / 2)

跃马大唐 大苹果 4483 字 16天前

现在的情形是,李瑁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抢先一步夺回了长安,而自己的神策军便也没有机会进入长安了。两天时间,李瑁给自己下了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是要自己领军逼近长安,随时准备支援他的攻城。第二道圣旨是让自己的兵马不准进入长安,而借道长安南郊的官道去攻打潼关。两道圣旨是自相矛盾,王源读懂了两道圣旨背后的转变。第一道圣旨和第二道圣旨之间可能便发生了叛军准备投降这件事,所以本来处于攻城窘境中的李瑁便立刻下达了第二道圣旨,不许自己染指分毫。

当晚,在和高仙芝的商议之中,高仙芝也确认了王源的想法。事已至此,王源倒也没有多少沮丧。反正自己并没有打算付出巨大代价死攻长安城,那么李瑁付出八九万人的代价夺下了长安,也是他应该得到的成果。只能说自己没他这么心狠手辣,没他这么把人命当成草芥的魄力。自己终究还不是一个能为了目的不惜一切之人,跟这位大唐新皇帝比,这方面倒是一大弱点。然而,在王源看来,李瑁夺回长安也不是什么太糟糕的事情。王源倒是很像看一出好戏。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要遵照李瑁的旨意率兵攻打潼关。明显经过长安大战之后,李瑁暂时无力攻击潼关。而若不夺回潼关和洛阳,长安其实还处在随时被叛军攻击的位置上,李瑁也不会安稳。李瑁此举便是利用自己的神策军替他稳固局面。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即便如此,王源和高仙芝还是决定兵发潼关,这倒不是因为李瑁的圣旨的要求,而是这原本就是王源和高仙芝定下的计划。无论如何,先平叛后解决其他问题已经是两人的共识,哪怕就算被李瑁有所利用,那也只能先让李瑁偷着乐去。

决定下来后,次日上午,大军从枣林镇开拔。从长安城南三十里外浩浩荡荡的开过,直奔长安以东的潼关而去。在神策军大军通过长安境内之时,数万回纥骑兵在十里外进行着严密的警戒,王源和高仙芝知道,那是用来防备自己的。两人嗤之以鼻,神策军丝毫没有因为他们而做什么应对,施施然途径而过。

……

十二月二十一日,神策军抵达潼关,稍加休整,便开始了对潼关的猛攻。

潼关的地势,从西往东攻击,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但从东往西攻击,那却容易的多了。潼关以东地势平缓,这座关隘本就是为了保护关中之地的都城长安而建,所以这样的地形也不足为奇。虽然守关的叛军在潼关东面修建了不少工事和防御设施,守关的兵马人数也有六万之众,但在面对神策军的强大攻击面前,这些都土崩瓦解。

神策军的神威炮一发威,霹雳弹数百颗一落进潼关内外的工事和城防内一开花,叛军便立刻知道这关隘守不得了。这么小的关隘,兵马又多,被神威炮这么堵在里边轰炸,那岂非活活挨打。于是攻城战开始的第二天,神策军甚至没有进行像样的进攻,潼关守军便分崩离析,守将带着六万兵马逃之夭夭。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王源的大军正式占领了潼关。此关收复,预示着长安城的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而且通向洛阳城的最后一道障碍被一脚踢开。东边的大楚国都城洛阳城就像是被拔了衣衫的女人赤裸裸的暴露在攻击之下。

腊月二十五日,李瑁派人前来宣旨。嘉奖了王源和高仙芝一番后,圣旨下达了让王源和高仙芝暂缓进攻洛阳的命令。说什么年近年关,且待年后进攻,让将士们安稳过个新年云云。在王源和高仙芝看来,这道圣旨是很奇怪的,攻破潼关后岂能不一鼓作气攻击洛阳,此刻停兵于此,岂非是给了叛军准备的机会。而且很有可能会节外生枝。

两人商议下来,得出了唯一的可能,那便是李瑁根本不希望神策军攻下洛阳,也不希望神策军收复任何一座大城池。因为每收复一寸土地,王源的威望便高一分,功劳便大一分,民心便向一分,这恐怕是李瑁最不愿看到的。

王源倒是不在乎什么军功和夺城,王源只是忧心于事情有变。叛军现在被逼到了墙角,很难说他们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举动来。趁势追击,哪怕便是将叛军尽数逼在洛阳城中,也比呆在潼关让他们自由自在的乱来要好。

然而,李瑁既然下旨了,自己既然还不想在这时候和他撕破脸皮,那这圣旨便不能违背。王源只得下令兵马在潼关驻守休整,一方面密切派人注意叛军的动向。

新年很快到来。除夕之夜,王源邀请了军中将领聚集一堂,以简陋的酒菜设宴,权当是新年的年夜饭。众人喝的薰薰然,都已经有些失态的时候,有亲卫匆匆而来,向喝的醉眼惺忪的王源禀报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一下子便让王源的醉意顿消。

……

长安失守的消息在二十多日前便传到了洛阳,得知史朝义杀父献城投降的消息后,安庆绪怒不可遏,在寝宫中打砸怒骂一番后,急急忙忙召来严庄商议对策。

近几个月来,严庄过得很滋润。自从协助安庆绪即位之后,严庄变成了大燕国的实际掌权者。不但身任丞相之职,还手握着大燕国除了史思明所部的十几万兵马。安庆绪对严庄以兄长称呼,对严庄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严庄知道,只要能让安庆绪吃好玩好乐好,安庆绪便什么都不会想,所以严庄投其所好,让安庆绪尽情享乐,军国大事甚至都不去禀报安庆绪。因为安庆绪也不会怪罪他,去上奏了,也不过是一句:“兄长见事为之便可,兄长办事,朕岂有不满意之理。”。这种情形下,大燕国的皇帝与其说是安庆绪,还不如说是严庄来的准确。

但严庄确实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可比安庆绪清醒了不知多少倍。安庆绪可以花天酒地的享乐,他严庄可不能这么干,否则大燕国便完了。

李瑁登基的消息传来时,严庄着实高兴了一番。因为他觉得,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李瑁来继承,李瑁跑去灵州登基,却不在成都登基,这说明里边是有猫腻的。严庄觉得,大唐内部一定会因为皇位的争夺而起纷争,这正是自己希望看到的。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让严庄甚是惊讶。大唐内部非但没有内乱,而且传来消息说,玄宗竟然退位为太上皇了,也就是说李瑁的继位竟然是合法的继承,而非自己所想的那般复杂。

那么问题来了,李瑁继位后立刻联合了回纥十万兵马攻打长安,这问题可就严重了。虽然在严庄看来,史思明迟早是要翻脸的,但他毕竟驻守在长安,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他现在是众矢之的,所以洛阳才能这么安稳。长安若失,下一步也就轮到洛阳了。

大唐猛攻长安的时候,严庄本来是有心去命潼关的兵马救援的。但考虑再三,严庄还是放弃了。因为在严庄看来,光是一个王源的神策军便让人头痛不已,在加上李瑁的十六万兵马,长安城是必失的。自己与其命潼关的兵马去救援,还不如保存实力,早做打算。

长安陷落的消息传来,严庄正在府中同几位幕宾喝酒聊天。消息传来,几位幕宾惊的面无人色,而严庄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端着酒杯的手连抖都没抖一下,因为这件事他早就预料到了。

“来来来,喝酒喝酒。”严庄喝干了杯中酒。

“严公,这可如何是好?长安失守,屏障丢失,唐军恐要反扑潼关洛阳了。如此时候,严公焉能若无其事?史元帅怎么会连手下人的反叛都没有察觉,这下完了,我大燕国危矣。”幕僚们惊慌道。

严庄拂袖道:“你们懂什么?该来的终究要来。史思明确实死的冤枉,但即便史朝义和田承嗣他们不作乱,长安也是保不住的。这件事早在我意料之内了。”

众门客呆呆的看着严庄,一名幕僚伶俐的很,拱手笑道:“原来严公早已预料到了,那便好了。严公既早有预料,那便必有对策了。”

众幕僚也反应过来,纷纷笑道:“那是那是,严公有前晋谢公之风,大事临头处变不惊谈笑自若,原来是心有丘壑之故。”

严庄淡淡道:“我可没有谢安那么有本事,不过这件事倒确实在我意料之中。诸位,再喝一杯酒,陛下恐要宣我觐见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陛下恐怕要坐立不安了。”

严庄走进安庆绪寝宫的时候,安庆绪正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一般红着脸来回乱走,见严庄进来,安庆绪像是见到了救命稻草,三步两步上前来抓住严庄衣袖叫道:“兄长,大事不好了。”

严庄拱手道:“臣严庄参见陛下。”

“哎呀,这时候还行什么礼?长安城丢了。该死的史朝义,这狗贼居然杀了史思明,献城投降了。这不仁不义猪狗不如的狗贼。”安庆绪怒骂道。

史思明神色古怪的看着安庆绪,安庆绪愣了愣,忽然间明白了什么,脸色通红。史朝义固然不仁不义猪狗不如,自己不也是杀了自己的父皇安禄山夺了皇位么?自己可没权利骂史朝义,因为自己和他是一路人。

严庄没有让安庆绪尴尬下去,沉声道:“陛下,长安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陛下不必担心。臣早有对策了。”

安庆绪喜道:“原来兄长早有对策了,那可太好了。朕就说兄长无所不能,怎会没考虑长安失守之后的善后?让朕猜猜,是不是兄长决定死守潼关?将唐军阻击于潼关之西?”

“陛下,潼关也是守不住的,别看现在有六万大军驻守,但这六万兵马只是做做样子。若是唐人大举来攻,潼关旦夕便破。”

安庆绪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愕然道:“潼关要是也丢了,洛阳岂不完了么?朕怎么办?咱们是不是该考虑离开洛阳了,这里很快也要大军压境了。”

严庄带着淡淡的鄙夷看了安庆绪一眼,微笑道:“陛下,洛阳是我大燕都城,岂能说走就走。陛下要是离开洛阳,岂非军心大散?”

“那怎么办?难道等着唐军压境不成?离开这里回范阳去,起码还能拖得一时。”

严庄皱眉道:“陛下,回范阳又当如何?洛阳若失,回范阳不是让他们瓮中捉鳖么?他们会一路北上,将我们压缩在幽州妫州,再往北便是契丹的地方了,你以为契丹人会允许我们去他们的地盘称帝?”

安庆绪面色煞白,呆呆道:“兄长这话岂不是说,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我大燕兵马和他们可以一战么?咱们还有十几万兵马呢。”

严庄摇头道:“死战可不是好主意,陛下不要担心,臣说了,臣已经有应对之策了。这个局面,臣在几个月前便已经预料到了。臣也早就开始了准备。”

安庆绪喜道:“那你快说给朕听听,不然朕今晚是没法睡觉了,朕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像是揣了头野猫一般抓挠的难受。”

严庄微笑道:“陛下安心,容臣奏禀便是。”

君臣落座,在安庆绪期待的眼神中,严庄缓缓开口道:“陛下,我大燕国如今的不利局面,其实始于去年史思明攻蜀地为王源所败之事。从那一战开始,我大燕便处于守势了。若当初史思明能攻陷蜀地,我大燕国早已灭了大唐,高枕无忧了。此时之局,祸根便在当日。”

安庆绪皱眉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朕问的是眼下的局面该如何应对。”

“陛下莫要如此心急,容臣慢慢的说便是。当日攻蜀失败后,臣说服了先皇同意我领军南征。因为臣看的清清楚楚,我大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夺取东南之地。一则,东南之地地域广阔物产丰饶,非北地所能比。夺了东南半壁江山,则无论财力兵力都得保障。昔日我大燕国兵马势如破竹攻陷长安,将李隆基压迫在蜀地一隅,本来可以一举而破之,但却为何让他们缓过劲来的原因是什么?陛下可知道么?”

“那不是因为王源这个家伙太厉害,史思明太愚蠢么?十六万大军攻蜀,在通州被王源以六万兵马打的大败,这不是转折之处么?”安庆绪咬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