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节(2 / 2)

跃马大唐 大苹果 4522 字 16天前

“你觉得不会?那么今日王源的试探是为何?朕可以告诉你,王源一定已经得知了内情,你还抱着侥幸心理。”玄宗低喝道。

“父皇,那可如何是好?父皇,莫若咱们赶紧收拾东西,找机会离开成都吧。不然,王源那厮有可能会……”

“住口,走?天下之大还有何处可去?”玄宗喝道。

“咱们可以去南方州府……可以去灵州,郭子仪和李光弼都在那里,咱们还可以……”李瑁连声道。

“住口,真是蠢材。朕怎么会生出你这样愚蠢的儿子。你以为可以一走了之么?这一走岂非逼得他动手?朕悔不该让你去办这件事情,事情被你弄得一塌糊涂。”玄宗怒骂道。

“儿臣该死,儿臣该死。但儿臣是为父皇着想。他既已见疑,恐怕事将不谐。咱们要早做防备才是。”李瑁咚咚磕头道。

玄宗看着李瑁磕头如捣蒜的样子,长叹一声道:“起来吧,事情也不能完全怪你,王源实在太精明,你不是他的对手。他既心中有鬼,便会百般防范,错就错在我们不该这么早去查证此事。不过事情远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你也不必惊慌若此。”

李瑁诧异道:“父皇,儿臣不明白您的话。”

第905章 弱点(二)

玄宗沉声道:“王源这个人,朕是琢磨过他的。如今我大唐绝大部分的兵力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他若有异心早就动手了,朕也无反抗之力。然而此人之所以没动手,朕认为他是有所顾忌的。他和安禄山不同,安禄山这贼子本就是胡人性格粗鄙鲁莽,他想要造反便造反,却不会去考虑后果。而王源不是那样的人,他心中即使有谋逆之心,但却也要考虑名声和后果。房琯的一句话道破了他的内心,他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未必有夺朕之位取而代之之心。他积极平叛,一副为朕忠心耿耿的样子,不就是要让天下人都认为,他是我大唐的救星,挽救了朕的江山么?将来,他手握兵权,不用谋逆篡位也能让群臣俯首,让朕对他言听计从。说白了,这个人内心奸邪,但表面上还是要装作尽忠报国的。”

“他是既要权势又要名声,将来青史留名,不至于落个谋逆篡位遗臭万年的下场是么?”李瑁道。

“正是。”玄宗沉声道:“只要不逼急了他,他绝不会干出真正的谋逆篡位之事。他是个什么都想要,都想两全其美的伪君子,这便是他的弱点所在。”

李瑁道:“可是,咱们这件事岂非已经逼急了他了么?”

玄宗沉思片刻道:“未必。现在大伙儿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知道他干的事被我们识破,我们也知道他暗地里的勾当。今日他来见朕,只是出言试探而已,并没有撕破脸皮,这便说明,他其实也不想讲这件事挑明。我们不挑明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据,他不挑明是因为他也不想这件事传的天下皆知。他是我大唐臣子,他犯的是欺天之罪,这件事一旦挑明,他所有的伪装都被撕破,会名声扫地,受天下人的唾骂。所以他绝不会主动挑明此事。朕认为,今日他的试探也许是故意为之,只是隐晦的向朕警告,告诉朕不要逼的他铤而走险。否则以他的精明,怎会露了口风?”

李瑁额头上冷汗直冒,越是听玄宗分析里边的关窍,李瑁便越觉得胆寒。自己惹上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亏自己还以为王源并没什么好怕的,现在看来,此人心机如海,深不可测。

“现在要做的便是不要去逼他,这件事就此不提,咱们和他都心照不宣。我们要做的便是另想办法牵制他,扭转此人独大的局面。他不是要当大唐的救星么?朕便利用他替朕平息叛乱。同时,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大力招募兵马,对他进行牵制。朕不介意在平息安禄山叛乱之后,再进行一场讨伐逆臣之战。”玄宗沉声道。

“父皇圣明,眼下要阳奉阴违不要惹恼他,大力扶持李光弼这郭子仪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牵制王源不敢轻举妄动的力量。”李瑁叫道。

玄宗点头道:“你明白就好,从今日起,此事需谨慎处理。朕认为你不要再去查贵妃的下落了,否则再失手一次,恐怕便是灭顶之灾了。”

李瑁犹豫了片刻还是问出了声:“父皇难道不想和贵妃团聚么?”

玄宗恶狠狠的看着李瑁半晌,终于面色变的柔和,叹道:“瑁儿,你真以为父皇会为了一个女子便情难自己么?朕确实想见贵妃,但贵妃若当真还活在世上,她却躲着不见朕,说明她对朕已经绝情绝义。朕难道还会去牵挂一个绝情绝义的女子么?朕不妨告诉你,如果有一天,此事水落石出,贵妃出现在朕的面前的话,朕会再次下令杀了她。因为她和王源合伙欺骗了朕,她早已不是那个朕的爱妃了。”

李瑁张张口,不知说什么才好。不过父皇既做如此表态,那么自己的担心便是多余。自己担心的贵妃回到父皇身边后会造成自己登上太子之位的障碍,现在看来不必有此担心了。

“听父皇一席话,儿臣胜读百年圣贤之书。多谢父皇悉心教诲。若无事的话,儿臣告退了。”李瑁跪下磕头道。

玄宗摆摆手道:“你去吧。”

李瑁起身来退下,忽听玄宗叫道:“且慢,有件事你去办一下。”

李瑁忙道:“请父皇吩咐。”

玄宗想了想道:“这件事非同小可,你万万不能再出差错。”

李瑁忙道:“儿臣必竭尽全力,若有差错,儿臣以死谢罪。”

玄宗点头道:“李光弼派人送来密奏,说叛军疑似生乱,有消息说安禄山好像已经死了,现在是他的二儿子安庆绪主持大局。只是安庆绪并没有将安禄山已经死了的消息发布,恐是担心会引发动荡。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都认为是安庆绪篡位夺权或有弑杀安禄山之嫌。他们认为这正是进攻叛军的好机会。”

李瑁愕然道:“竟有此事?给父皇道喜了。安禄山这贼子终于死了。”

玄宗皱眉道:“何喜之有?安禄山死了还有安庆绪,还有史思明,你以为叛军便会凭空消失么?”

“不是,儿臣是说,这叛贼是叛乱贼首,若是死了总是件大好事。而且还是死在他儿子的手里,这更是大快人心。安禄山一死,于叛军士气必是一个巨大打击,这正是一举攻击叛军的大好机会呢。”李瑁道。

玄宗微微点头道:“确实对叛军是一个大打击。李光弼他们认为该趁机进攻长安收复京城,可是他们的兵力太少,恐难以奏效。”

“不是有王源的十多万兵马在长安左近么?父皇为何不下旨命王源立刻进攻长安?”

“蠢材,叛军内乱这件事王源一个字也没提,按理说他应该知道这个消息的,可是他却并没有提及。他已经表明态度要明年春天攻长安,朕也答应了他。不管他的理由是什么,若是他刻意隐瞒此事的话,便说明他并不想趁着叛军内乱的时候拿下长安。朕若是逼他,他又要说朕说话不算话,不给他军务自专之权了。李光弼和郭子仪募兵之事,乃至昨日这件棘手之事后,朕觉得不能再去刺激他,所以朕不想逼他攻长安。”玄宗道。

“可是……咱们只有他的兵马有实力攻下长安啊。他的兵马不动,李光弼和郭子仪手中那几万兵马如何堪用?”李瑁道。

“是啊,朕也觉得难办,不过若是李光弼和郭子仪当真能攻下长安的话,那可是一件大大有利之事。首先王源推三阻四的拖延进攻长安的日期,却被李光弼和郭子仪得手的话,对他可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其次,一旦郭子仪和李光弼占据长安,便可控制住长安城,到时候朕回归长安,便可高枕无忧。若是被王源攻下长安,他的兵马便占据长安城,朕回京之后岂非还是在他的控制之下?长安城还有数十万百姓,一旦郭李攻下长安,兵员问题便可快速解决,短时间内可募集大量兵马,岂非正好是借机扩充实力,牵制王源?”玄宗沉声道。

“是啊,父皇说的很是啊,这可是一箭三雕的大好事呢。”李瑁双目放光惊呼道。

“可是,问题还是回到了郭子仪和李光弼能否攻下长安的问题上来。即便叛军内乱,史思明驻守长安的也是十余万兵马呢,这该如何是好?”李瑁的兴奋劲来的快去的也快。

玄宗道:“所以才要你去替朕办这件事。李光弼密信中说,大唐北边的突厥人也正在内乱,回纥汗国的国主骨力裴罗击败了其他几个突厥汗王如今已经独霸北疆。这骨力裴罗曾经来长安朝见国朕,对我大唐上国极为仰慕,故而当得知我大唐生乱,他主动派人去联络李光弼和郭子仪,欲助我大唐一臂之力平息叛乱。所以……朕昨夜想了一夜,决定接受他的好意,向回纥借兵平叛。如果回纥人肯借兵给我们,岂非解决了李光弼和郭子仪兵力短缺之忧?”

“原来父皇是要向回纥人借兵?这……我大唐内乱之际,引外兵而入,恐非是一件好事啊。”李瑁难得的说了一句有道理的话。

玄宗皱眉道:“朕不是没考虑过此事,请神容易送神难。但朕认为,回纥人没那么大的胃口,想要趁机瓜分我大唐。他们或许是想捞些好处罢了,那么朕便给他些好处便是。这件事回纥人希望能当面商谈,朕当然去不了,所以希望你能替朕偷偷去一趟,和他们谈判借兵。这件事若是能成了,你便立下了大功,将来平叛之后朕欲立你为太子,别人也无话可说了。”

李瑁闻听此言,顿时将忧虑抛到了九霄云外。连声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这件事儿臣定办的妥妥当当的。”

玄宗道:“好,此事绝不能声张,一切都要秘密进行。朕许你带着朕的密旨前往,全权代表朕同回纥人洽谈此事。记着,给他们些甜头无妨,但只要能达到借兵攻下长安的目的,付出些饵料也是值得的。”

“儿臣遵命!”李瑁激动道。

“下午你便动身,朕的照夜白给你骑着,你只能带少量的随从。朕会宣布你生病的消息,这样便无人知道你其实已经离开成都了。出城的事也不用担心,朕午后会去北城难民聚集之地赈济慰问,你趁乱出城便是。”玄宗低声道。

“儿臣定不辱使命。”李瑁连声道。

……

王源抵达政事堂时,颜真卿和韦见素居然都在政事堂中,或者说他们正等着自己。两位其实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但也需要每日和王源禀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