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黑云压城(2 / 2)

隋末 木子蓝色 1693 字 20天前

为了这个决战的可能,朝廷当暂时的从南方甚至西面抽调其它的精锐兵马北上。按朝廷先前的布置,虽然北方将与突厥人交战,但朝廷还是在长江一线留下了充足的兵马应对南陈,而且在武关、潼关一带也建有征西大营。李靖建议,在长江一线,仅留下张仲坚的十万水师警戒漫长的长江防线,而将屈突通、陈陵、杨善会、等诸将及其所部兵马全部调其北上河东雁门。另外于武关和潼关一线的征西大营,除留下毛翊与薛定国率少部兵马防守外,其余兵马也皆须调及北上。另外京师洛阳则留李奔雷老元帅率五万人留守,其余禁卫兵马也须全部抽调北上河东。总之,为了这一次的交战,朝廷必须全力以赴。

李靖虽然说的委婉,但实际上陈克复还是听出了不少的话外之音。李靖不但对于此次雁门之战心怀忧虑,而且他还考虑到了更远外。雁门与军都关等北方一线,此时所布置的兵马大多都是朝廷的精锐,都是此早年跟随陈克复的从砒声色元佐兵马。李靖担心,万一战事不利,那么就很有可能上演当年杨广的那一幕。

而再想远一点,面对几十万突厥人,此战就算胜,估计也是惨胜。如此一来,那些精锐的军队必然损伤极大,此时天下未平,四边镇守诸将还有大量都并非最初跟随皇帝的将领,不少都是后来所归附。如镇守淮南的屈突通、陈陵,镇守九江一带的杨善会,驻守武关的薛定国,镇守北平的罗艺。万一如果与突厥大战后,皇帝的亲军们损伤严重,那么镇守各方的这些将领难保就不会有心怀异心的。

现在将这些将帅与他们的军队全都调动北上,留下如李奔雷、毛翊、张合、刘铁柱、鲁世深、郭孝恪、李承义等这些皇帝信的过的将领接防各地,一来北上的军队加强了对抗突厥人的实力,二来也免去了后顾之忧。虽然这话是李靖对他提出的,但陈克复明白,这背后定然还有如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等大臣们的意思在其中。

一直以来,朝中就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是李奔雷、毛喜、长孙无忌、李靖等最初的从龙元佐们,他们都自诩从龙无佐,对陈克复自然是忠心不二的,但也因此对那些后来归附与投降的文武官员们不太合。甚至如鲁世深、程咬金、张勇等军中少壮派的大将们,对于皇帝对那些后来归附的将领多有优待有些看法。特别是对李渊与王世充及杨暕那边归附投降过来的臣子,一个个封公封侯,甚至位在不少跟随皇帝出生入死的将领之上多有不满。

如今朝中,毛喜、长孙无忌、高士廉、鲁广利他们是这一派的主导人物,而如李奔雷、李靖、张仲坚等军方将领也大多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裴寂、萧瑀、封德彝、柴绍、李孝恭、宋金刚、甄翟儿等人却又因此渐被孤立,渐渐走到了一边,而屈突通、张公瑾、史大奈、宋老生、陈陵、杨善会、皇甫无逸、元文都、韦寿等人虽然比裴寂等人受到的待遇好些,但却也是倾向于投降派这一边的。

朝中文武,渐渐分化为功臣派,投降派两大派,这事不得不说有陈克复暗中默许的原因。他这样默许臣子们的分立对抗,实际上也是为了制衡,防止臣子们全都结为一气,把他这个皇帝给架空了。但是如今李靖当面提起这事,要把这些投降派中的武将们大部份都调到雁门来,陈克复虽然明知李靖他们这是从公出发,但也清楚这里面还是挟带了点私心的。

可毕竟陈克复能走到今天,能复立陈朝,不得不说当初对这些功臣们的依靠是最大的。先前他对这些投降臣子们优待,虽然有用来制衡功臣们的意思,但也是为收天下民心,收天下之才为朝廷所用。对于朝中不少文臣武将私下里对他的这做法有些不满的情况,他也是清楚的。

此刻,李靖代表着长孙无忌他们提出了这个意见,陈克复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没有丝毫犹豫,陈克复马上同意了他的建议。陈克复清楚,于公,调诸将率兵北上雁门,即增强了对抗突厥的实力,也防止了将来有可能的后患。于私,陈克复同意他们这招暗中挟带着对付投降派的建议,也是等于安抚了朝中的功臣们心中的那点不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