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铁杆庄稼(2 / 2)

士绅庇护他们,白得一笔租,而投效的百姓减轻了负担,唯独朝廷亏了,流失了大量的税收。

这种亡国的做法,李超当然不能纵容。

可现在朝廷对读书人居然没半点优待,这也是出乎他意料的。

那个老丐家庭条件较差,年纪大身体差,几乎是个残废。儿子却出人意料的读书成才,居然考中了秀才。可现在他儿子要进县学读书进修,却交不起钱,老头不得不去乞讨要钱,供养秀才的儿子,甚至还不敢把他乞讨的事情告诉儿子,生怕儿子知道后没面子。

这种伟大的父爱,确实让人敬仰感动。

李超把这个事情说了出来。

杨师道也很惊讶,“想不到一个渔民之子,居然也能考中秀才,不简单啊。”

整个广南道数州之地才考出来一百个秀才,而这个穷小子居然也能中,当然就很了不得了。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关西顶级名门,甚至还是前朝皇族,他读书当然要简单的多,家里有的是资源。

“我回头就让人送笔钱给他家。”

李超却摇头,送钱并不是解决的办法。

朝廷科举改制之后,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穷人子弟也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不过,读书的负担也确实不轻,如今朝廷也只能免费普及初小义务教育,对高小甚至更高的中学,也是无法完全承担免费教学的。

“我的意思是,在高小和中学的办学中,还是坚决收费教育,办官学的同时,也鼓励民间办私学。而官府呢,也应当拿出些专门的资金,做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对一些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也还不错而家庭条件又很困难的,则发给助学金。”

全免费肯定是办不起,但对部分学生奖励资助还是可以的。

杨师道想了想,这个倒不需要太多钱,“回头我就拟个章程出来。”

“杨公,对于秀才们,我认为应当要更加重视。考一个秀才不容易,这些人都算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了。我有一个打算,就是以后考中秀才的读书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县学秀才班进修,地方官府还要给予一些纸笔的补贴。此外呢,给予县学里秀才们每月六斗米口粮。”

免税等特权口子不能开,但给点纸笔补贴,再一月给六斗米的口粮,李超倒认为还是地方上还是能负担的起,也应当负担的。

读书人,总要优待些。

有了一月六斗米口粮,就算是贫困的秀才,也能安心的读书。

“赵王真是想的长远啊,杨某倒是疏忽了这些。”杨师道也很赞同李超的这个优待士人的计划。

广南总共才一百个秀才,一人一月六斗米,一人一年不过七石二,一百人也不过七百来石米,交州斗米五钱,七百石米,折钱不过三十来贯而已,不值一提。

但一个优待读书人的名头,却还是很响亮的,尤其是今年广南科举县试成绩如此惨淡的情况下。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开启民智,为国育才,也是官员们不可推辞的责任啊。”李超说道。

“赵王说的对,不过一月六斗米是不是太少了点?”

李超却是摇头。

“我们要优待士人,但也不能太过。过犹不及,一月六斗米,差不多能够一家三四口人的口粮了,这已经是很大的保障了。秀才也还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点事情嘛,比如到衙门里帮帮忙,或者到学校里兼个代课老师什么的。”李超一口气拒绝了要给秀才过多优待的提议。

补贴和口粮,都只是一个基本保障,却不是要供养。

“对了,这个秀才口粮也不应当是谁都能领,我们应当定个标准。比如说,每年都要对秀才们进行一次岁考,评出甲乙丙丁几个等级,成绩最差不及格的评为丁级,丁级则停发月粮。”

加上这条,李超是防止以后获得秀才的人越来越多,那朝廷负担岂不越来越大,就跟明末时全国拥有五六十万秀才,都发米,也吃不消。连明朝都是每县只有二十个人才有资格拿这米的。

李超定下这个考核,每年一考,考核通过,下年能拿米,考核成绩太差,那下年就没资格拿米了。这也算是给秀才们一些压力,不是考中了秀才以后就能混六斗米的。

“那如果是那些家庭条件特别差,可成绩又最后的秀才怎么办?”杨师道问道。

“那他可以申请下助学金,或者也可以边读书边工作,比如到衙门帮办,比如到学校教课,总不能一颗树上吊死。”李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