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2 / 2)

荣锦路 漫漫行 4312 字 3天前

天和帝看着附议的人越来也多,便是一旁的太子和燕王二人也都附议起来,“既然众位卿家都同意了元嘉入朝一事,那朕便应诸位卿家所请,同意张敬宗所请,让元嘉入朝,至于这官职吗?”

“臣张敬宗举荐元嘉郡主担任中书舍人一职。”

天和帝似乎沉吟了一下,道:“那便依张卿所言,元嘉担任中书舍一职。”

“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沈皎在天和帝的话落后,立时行大礼谢恩道。

第259章 卫家

卫家, 卫逊的书房中。

“父亲, 您说, 陛下此举究竟是何意思?”卫家二爷对着自己的父亲卫逊皱眉问道, 今日的早朝他也去了, 虽然位置不是特别靠前, 也没有插上嘴的地方,但是今天早朝从开始到结束,他全都看在眼里。

“你觉得呢?”卫逊没有回答儿子的问题, 而是反问道, 他想要听听自己这个次子的看法。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走得是武将的路子, 三子又不入仕途, 所以, 如今长子又回了边疆,次子虽然就坐在眼前,但到底不走仕途,他还是将重点放在了次子身上。

“今日, 大家都能够看出来,陛下是早就有了让元嘉郡主入朝的打算, 张敬宗只是一个办事的。”卫家老二卫澄分析道:“陛下是执意让元嘉郡主入朝的,只是不知道?”

“不知道什么?”卫澄问道。

“儿子拿不准陛下的圣意,究竟是陛下想要让天下的女子都能够入朝为官, 拿元嘉郡主当试路的?”卫澄有些为难道:“还是陛下只是想要让元嘉郡主一人入朝?”

“虽然父亲和颜次辅都已经表明了不支持陛下让其他女子入朝的想法,但是难保陛下会一意孤行, 到时父亲再触怒了陛下,对父亲的处境更不好。”卫澄担心道。他父亲的这个位置,盯着的人可不再少数,特别是现在的卫家又涉及到夺嫡之争,若是一朝行错了路,到时卫家的处境可就不妙了。

听了自己次子的担心,卫逊没有回答,而是对着卫澄前面的幼子卫淳问道:“你觉得呢?”

“儿子不在朝堂,但是听了父亲和二哥讲得这些话,想法和二哥差不多,也是担心这个问题,拿不准陛下的主意。”卫淳回道。

卫逊看了眼前的两个儿子,心中叹了一口气,人人都羡慕自己的三个儿子学有所成,前途光明,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这三个儿子没有一个能做自己的衣钵传人的,没有人能够撑得起卫家的这个担子。

长子虽然简在帝心,更是弥补了卫家在军事上的不足,给卫家留了最后的退路,但是同样也不是适合从自己手上接过卫家,不为别得,只为文官武官这个最本质的区别,他的长子即便是再军功赫赫,在卫家也不够权威,不能服众。

卫家能服众的之前的宰相,是三公,是现在的阁臣首辅,而他的次子虽然是也是进士出身,但是悟性不足,之前在礼部,如今到了大理寺,可是再如何,他的这个次子最多也只是做到正二品的尚书,再往上入阁是不可能了,如果将卫家交到次子手上,卫家不至于落寞,但是也只能是原地踏步,甚至可能还会倒退一点。但是,该培养的还是要培养的。

至于幼子,也就是三子卫淳,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心思不在仕途上,而且其性格也不适合走仕途,当个名士才是最好的选择。

卫逊看着眼前的两个儿子,虽然心中叹气,但是也十分庆幸,他庆幸自己有卫赜这个孙子,他相信以卫赜的能力,足以给卫家一个光明的未来。

卫逊虽然觉得自己的两个儿子在这方面悟性欠缺,但是还是耐心地讲解道:“陛下在女子为官这方面,比你看得明白的多。陛下现在没有让女子大批入朝的打算,说得更明白一点,陛下现在只是想让元嘉郡主一人为官。”

“女子为官,在现在来说,其实是一种多余的担心。”卫逊看着两个儿子不明白,只得将话说得更明白一些:“官真的是那么好当的吗?便是男子当官时遇到的阻碍便是困难重重,而女子为官,除了要面临这些阻碍外,更要面对背后的非议,流言蜚语等等,又哪是那么容易的。”

“还有,现在的女子,又有几个识字的,又有几个通读四书五经,懂得治国之道的,让不懂治国的人来治国,岂不是昏君之为?你觉得陛下是昏君吗?这些,先不说陛下,便是元嘉郡主估计也比你们看得清楚多了。”卫逊毫不客气地训斥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他真的觉得教儿子真的比教孙子累多了。

“父亲教训的是,是儿子愚钝了。”卫澄惭愧道。

卫逊听了这句话,心中顺畅了许多,他的次子虽然悟性不够,但是能够经得住批评,听得进别人的话,敢于认错,到也令他欣慰不少。

“父亲,您说陛下能想到这些,儿子没有意见,但是元嘉郡主一个刚刚及笄的女孩,未必能像这么多吧。”卫淳虽然也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很是羞愧,但是却不敢苟同父亲的想法。

“元嘉郡主是一个刚及笄的女孩,但是她是一个普通的大家闺秀吗?”卫逊摇头道:“她师从张博钧,而且张博钧不止一次在我面前夸耀自己收了元嘉郡主这个高徒,若论才学,她的才学恐怕不比任何一个二甲进士差,我见过元嘉郡主的一些文章,言之有物,见解独到,很能够看出,她对于治国方面有着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比之你这个号称寄情山水的名士不知要强出多少。”

“再者,一个普通的女孩,能够这么多年圣宠不衰,为陛下用心栽培信任吗?”

“一个普通的大家闺秀,能够愿意打着求医的名头,前往山东这样的灾区吗?能够发明出井灌,能够有条有序地救治章县吗?能够想出解决巫祸之事的办法吗?能够愿意吃得了苦,根治张博钧勘灾,勘察河道,制定治河方案吗?”

“这些别说是一个女子,便是你,你觉得自己又能够做到多少?”张敬宗看着幼子似乎要反驳,打断道:“陛下既然敢让张博钧这么说出来,就一定是真实的,陛下绝不会做出给元嘉郡主伪造功绩的事情,换句话说,陛下不昏庸,元嘉郡主若是没有过硬的本事和功劳,陛下也不会冒这样的险,让元嘉郡主一个女子入朝,给自己惹麻烦。”

“是儿子狭隘了。”卫淳羞愧道。

“那既然陛下没有拿元嘉郡主探路的打算,那么陛下究竟对元嘉郡主是个什么打算?还有为何是中书舍人这个位置?”卫澄同意父亲的说法,但还是有着疑问。

第260章 担忧

“陛下对元嘉郡主历来不同, 旁人都觉得是因为元嘉郡主的救驾之功, 可是在儿子看来却是有着几分异样。”卫澄想着天和帝对元嘉郡主的态度, 分析道:“儿子自己也有女儿, 作为一个父亲, 儿子也疼爱女儿, 但是儿子却从来都只希望阿悦能够无忧无虑的幸福一辈子,从未想过她有什么大出息,但是陛下对于元嘉郡主的态度绝然不是这个态度。”

“若陛下只是将元嘉郡主视若亲女, 那么为其考虑的最好打算必然是和儿子待阿悦一般, 但是只从元嘉郡主出生到及笄这些年,陛下待其的重视程度, 都基本上和太子是一个水平了, 为元嘉郡主延请各位名师, 御书楼任其借阅,和皇子与世家子弟一样就读于崇文馆,这显然是陛下一早就有打算培养元嘉郡主了。”

“只是不知道陛下的这种重视,究竟是来自哪里?”卫澄愁眉道:“若说元嘉郡主是因为救驾之功而被陛下这般重视, 儿子却觉得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当时元嘉郡主就读于崇文馆时, 可是只有一次救驾的功劳的,还是小孩子的误打误撞。若是……”

卫逊看到儿子不敢张口的踌躇的样子,道:“你是想说陛下对元嘉郡主太过重视, 是不是会危害到太子?”

“父亲英明,儿子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忧。”卫澄垂首道:“陛下对元嘉郡主如此重视的原因不明, 着实让儿子心理不踏实,担心这种原因会阻碍太子的地位。”卫家身为后族,有一个太子的外甥,就必然深处夺嫡的漩涡之中,若是太子出现差池,他们也难逃劫难。

“太子是储君,陛下对太子历来重视,亲近,培养,太子更是能力卓绝,人品贵重,大半的朝臣都是敬服于太子的。”卫逊对于儿子的这个担忧,却是没有半点担心,太子的能力摆在那里,让朝臣信服,对陛下恭敬孝顺,只要太子不谋逆,陛下就绝不会废太子。

“不管陛下是因为什么原因重视元嘉郡主的,但是陛下绝不会因为元嘉郡主和太子冲突,而废除太子的。”卫逊知道儿子的这个担忧从何而来,因为之前的晋王就是个例子。对于元嘉郡主为何被如此重视的原因,他所知不多,之前也有过一些猜测,他之前打听到一些消息,具体的原因不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此事的判断。

“之前的晋王被陛下因为元嘉郡主的一些事情斥责,其实都不过是晋王所做之事触动了陛下的逆鳞,借着元嘉郡主的名义给晋王警告而已,只不过晋王没有看明白而已。”

“其实,你这个担心都是多余的,元嘉郡主和皇后娘娘交好,和太子之间感情也不错,听说元嘉郡主曾不止一次的提点过太子一些大事,让太子获益匪浅,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元嘉郡主有意和太子交好,同时也说明陛下对太子的态度,你要知道,若说这个世界谁最了解圣意,那么让陛下亲手教导出的元嘉郡主绝对占其中一位。”之前太子和他说过,元嘉郡主提点他的事情,他便明白,相比于其他几位皇子,元嘉郡主更看重太子,这位郡主如此了解陛下,这何尝不是陛下的想法?

“既然父亲如此说,儿子便放心了。”卫澄听了卫逊的话后,明显担忧少了一些,对着父亲微笑道:“如此说来,元嘉郡主入朝,于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所以,父亲没有反对元嘉郡主入朝。”

对于卫澄的话,卫逊不可置否:“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主要还是圣意难为,元嘉郡主颇有治国之能。”天和帝显然是铁了心的要让元嘉郡主入朝,而元嘉郡主更是在和潘昶的争论中占了上风,所以,让元嘉郡主入朝其实是综合各方面的考量之后的结果。

卫澄听后点了点头,然后再次问道:“那中书舍人这个职位呢?要知道,中书舍人的地位举足轻重,让一个刚入朝的女子担任,是不是太过轻率?”

“中书舍人的重要性已不是前唐之前那么重要了,现在的中书舍人只是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非前代可比。这个职位如今更多的象征的是陛下近臣,是陛下的心腹,晋升的重要阶梯而已。”前唐之前,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中书舍人不管如何变化,官位如何降低,但是不可改变的是它天子近臣,心腹的标识。

“若说如今的陛下心腹,可还有比元嘉郡主更符合的吗?”卫逊反问道,看着自己儿子明白了一些,又接着道:“这个职位不过是陛下给元嘉郡主的一个过度,新一轮的秋闱马上就要来了,明年就是春闱,到时候新科进士入朝,陛下恐怕也会物色新的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