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1 / 2)

而且北地战事刚有了小成绩,一切粮草等还需要打点,新粮种今年有了丰收,耶律楚阳已经派下两个官员,就能明年继续试验,百姓们眼睛也在盯着。

“小妹,文夫人对你还不错吧,你得好好哄着才行。”

莫子华教了青璃一套,要点就是要嘴甜,会哄人开心,平日多陪着婆婆等等,这些都是二堂嫂慢慢总结出来的经验。聊着聊着,又提到了家里的妞妞,莫子华脸上的笑意怎么都止不住。

青璃抽抽嘴角,有了孩子就是不一样,她抓紧时间问了一下爹娘。小弟子喜应该也在家,今年两家还是在一起过年,她很怕爹娘会孤单。

“三婶开始的时候不习惯,我娘每天都过去陪着,劝了又劝。”

青璃嫁人之后,刘氏常常一个人发呆,有时候翻箱倒柜,从柜子里找到青璃小时候穿的衣裳,这么多年一直留着,舍不得扔,还有十多年前的襁褓,想着想着就掉了眼泪。

族中事忙,莫如湖一直不知道。某天中途回家取印鉴,这才发现刘氏黯然神伤。刘氏总是想,她这个当娘亲的就不称职,青璃小小的年纪,因为她疏忽,让青璃受太多的委屈,后来又被掳到京都。

等再次回来,她想着母女二人能多在一起几年,谁知道皇上非要插一脚,提前赐婚。她只好默默地承受,青璃在家,她不敢表现出来,怕她忧心,青璃跟着担忧。

这么小就做了人家的媳妇,哪有在家里自在,毕竟不是亲生的。刘氏一想的多,就会变得忧郁。

想到娘亲,青璃差点流下眼泪,她想到出嫁那天,娘亲跟着马车一直跑,一直哭,可怜天下父母心,还要劝自己嫁人之后以婆家为重。

“初二回不去,娘肯定还要担忧。”

青璃无奈地叹口气,过年都不能和婆婆在一起,今年的光景不好,非要赶上这么大的雪灾,她只得细细地说了一些自己的情况,包括生活上的琐碎,希望二堂哥回去能转告娘刘氏,她过的很好。

“小妹,你放心吧,你这么聪明,在哪都可以适应。”

这点也是莫子华佩服的地方,无论是莫家村,镇上,凤阳,京都或者是北地,青璃都很会照顾自己,现在身边又多了一个疼她的少将军,小日子和美着。

少将军那个人,严肃,冷硬,不苟言笑,但是莫子华仔细观察,每次提到青璃,对方都会缓和了面色,冷硬的气场也慢慢地消弭于无形。

兄妹二人聊了一个时辰,莫子华看了看天色,今夜之前要出溧水到泗水城去,青璃麻利地在灶间下了一碗鸡汤肉丝面,让他吃饱了之后赶路。

从这里到泗水城,骑马很快,到时候在泗水城停留一夜,去平阳,可以在自己的新宅住上一晚,再有一天也就能到凤阳莫家村,绝对会赶在过年之前回去。

送走二堂哥走的时候,青璃给他带了一包点心干果,挂在马头上不沉,万一路上饿了,也能垫垫肚子,她非常喜欢吃大伯娘炸的丸子,让莫子华不要忘记她说的那些话,一定要转告给家人。

------题外话------

小莲感冒中,暂时没二更了,大家也要注意,谨防身边的传染源啊,吼吼!谢谢送票票的真爱们,鞠躬致谢。

☆、第067章 吃酒

北风席卷着大地,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就是北地民间的小年。

虽是受到雪灾的困扰,依然挡不住溧水城百姓们对过小年的热情,这一天是一年中很重要的一个日子,祭灶。祭灶结束,便正式地开始迎接过年的准备。

古语有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顾名思义,祭灶是男人的事。今年也是青璃嫁人之后的第一个年头,她和淳于谙夫妻二人格外重视。

往年在京都,官家人家都是不会祭灶的,他们认为这都是民间的习俗,只有府里的下人们才会热衷于此,今年不同,淳于谙早早地准备好了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灶间。又买了一些糖果,清水,料豆等,作为供奉,后者用来供奉灶王爷的坐骑。

糖果是用那种灶糖,咀嚼起来,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这样让他没有办法乱说话,在溧水城这边,还有专门的人家供奉酒糟,寓意是让灶王爷醉得不能说话。而灶王爷受到百姓们的礼遇,懂得吃人的嘴软,自然会说好听的了。

溧水城里的灶糖和凤阳平阳不太一样,这里毕竟原来是大秦管辖地,习俗等也稍微显得不同。让青璃说,溧水城的百姓们常年做生意,很懂得创新,灶糖抽成了糖棍的模样,里面空心,外面贴合了芝麻,咬上一口,不但不粘牙,反倒脆生生的,和着芝麻,嘴里一股甜香气。

祭灶之后,时间还早,今日在城西有最后的集市,然后到是正月十五之前,基本没有铺子会开张,大家都要忙着过年。前段时间雪灾,有很多百姓来不及采买过年的食材,今日是一个好机会。

异族人突然没了动静,因为天气原因,两军无法交战,淳于谙决定,城北大军的士兵们今日休假,除了巡逻人手之外,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也去采买一些吃食。

一大早,青璃就闹着淳于谙去集市逛,家里一些东西都有准备,还缺几幅喜庆的春联,淳于谙的意思要自己书写,所以夫妻二人要去买红纸等物。

若单单是买红纸,周围的杂货铺子都有,青璃主要想感受一下那种过年气氛,看到百姓们喜气洋洋,老人小娃脸上挂着微笑,那种发自内心淳朴的欢笑,总是感染她,让她心情不自觉地变好。

集市很大,大营里的士兵们连续铲了几天的雪,才铲除一片开阔的空地。出门之前,淳于谙把青璃从上到下裹得严实,围巾遮住半边脸,这才带着她骑马出门。

一路上,有不少百姓,有人是正要去集市的路上,也有人去得早,买到自己想也要的,乐滋滋地,见到熟人互相拜年问好,说着吉利话。

青璃靠在淳于谙的怀里,左顾右盼,两边的铺子,几乎家家都挂上了大红福字和红灯笼,门口站着一身喜气的伙计,对着外面的行人招揽生意,有些铺子还特地贴上了红纸,上面写着一些优惠活动,比平时要合算不少。

前面街角一家杂货店,也是青璃常常来买东西的地方,掌柜的正在指挥着两个伙计换桃符,抬手在比划着什么,伙计精神抖擞,不住点头。

淳于谙故意放慢骑马行进的速度,路上人多,大过年的,也不好冲撞了,其次是自家娘子走马观花,看得正起劲,时不时地拉着他还要闲话几句。

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拐角,进了拐角就到了集市口。今儿来往的人真多,淳于谙下马,把马匹交给外面专门看马的老伯,又给了几个铜板。

“夫君,人怎么这么多,不会是整个溧水城的百姓都集中在这里了吧?”

青璃指着前方黑压压,闹哄哄的人群,目瞪口呆。早预料到,采买的百姓会很多,但是这也太夸张了,人挤人,带小娃的大人怕小娃挤丢了,把他们抱在怀里,或让小娃骑在脖子上。

“恩。”

淳于谙抽抽嘴角,自家娘子想要看热闹,那不是正好,人多才热闹,若是零星几个人,也没有她所说的过年气氛。

“我们在右边进去,从左边出来。”

一共有两排买东西的,百姓们自觉地选好了路线,淳于谙把青璃拥在怀里,跟着人流的方向行进。外面的路稍微要窄一些,等到进了集市里,变得开阔起来。

“鸭蛋啊,过年吃一个出油的咸鸭蛋,保准明年富得流油咧!”

“糖块花生啊,过年的零嘴,一样都不能少,便宜卖喽!”

两旁,每个摊子口都聚集着百姓,还有卖东西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青璃和淳于谙靠在最边上,人多,大家都忙着四下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物事,也没空看他们这两个违和的人。

“夫君,前面的小娃,一直在看我。”

青璃在一个卖糖画的中年汉子那里驻足,她非常喜欢这样的民间手艺,这种东西,在现代也算是一门绝学,只有在一些老景区才能看到,很多手艺已经失传了。

汉子人高马大,但是手艺不赖,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用糖作画一气呵成,很多小娃都闹着让大人买。有些小娃还会玩那个转盘,抽到什么动物就是什么,也增加了趣味性。